第七十一章 灭亡高丽的时机

江湖野人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三敛果小说www.runsolenergy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李纲奉迎太上皇返回临安,避免大宋出现天有二日的局面,乃是有功于朝廷,却被赵桓趁机将驱逐出朝堂,看似莫名其妙,其实当事人都很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。
  
  表面看,这是与李纲有隙的潜邸宠臣耿南仲一再向皇帝进言的“功劳”。
  
  真正的原因却是大宋君臣被同军打怕,赵桓深怕大同再次兴兵南下,更受够了主战派把自己架在火上烤的痛苦感觉。
  
  因而,对于新任枢密使许翰“复种师道之任”以加强军备的提议,赵官家便以“师道已老,难用”为由给直接否决了。
  
  但对于“输租赋代割地之约”的建议,其人却是有一些兴趣。
  
  赵桓做皇帝的天资确实比起其父赵佶这个昏君还相差甚远,但好歹也做了小半年,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政治小白。
  
  大宋虽然又一次输掉了与大同的战争,靠着卑辞厚币割让国土,才乞得同军退兵,但正乾皇帝并没有逼迫大宋皇帝赵桓去尊号而对大同称藩。
  
  也就是说,大宋依然是继承大唐正朔的王朝。
  
  既然是正朔,王业不偏安,就不能放弃恢复故都汴梁的努力。
  
  甚至,北伐燕云一统天下的口号也还要继续提。
  
  大宋可以怂一时以换取喘息之机,却绝不能怂一辈子。
  
  咳!
  
  就算真要怂一辈子,对国内的宣传也绝不能怂,必须把北伐燕云恢复故土的“祖宗遗志”不断传承下去。
  
  因为,这就是维系大宋还是“大”宋的“政治正确”。
  
  以增加租赋的方式换回东京真是一个绝妙的点子,别管能不能成功,至少能向国人证明朝廷在努力恢复故土,有利于鼓舞因再次战败而离散的人心。
  
  试一试总归不是坏事,万一正乾皇帝一高兴就答应了呢?
  
  赵桓的想法得到了宰执们的支持,大宋新任中书侍郎唐恪受领了此项重任,出使大同商议“输租赋代割地之约”。
  
  唐相公一行数人进入开封府段国境,便被巡逻的同军士兵扣下。
  
  大宋使团被安置在鄢陵县驿馆,等了将近一旬时间,大同朝廷的回复才送到:
  
  其一,开封既已正式纳入大同治下,便是本朝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,大同断没有拿本国土地百姓换钱粮的先例,租赋代割地之议免谈。
  
  其二,讨宋之战已经结束数月,仍有宋人擅自潜入开封境内图谋不轨,赵宋朝廷是真不知此事,还是暗中支持?
  
  其三,淮南东路至今兵乱未止,严重影响大同临近州县百姓的正常生产生活只需,赵宋朝廷若是没能力保境安民就别浪费时间,大同可以替你们管!
  
  正乾皇帝的意思很明确:赵宋连自己内部的问题都解决不好,凭什么惦记已经落入大同口袋的开封?
  
  还没走到燕京,出使任务便失败了,唐恪却不敢赖在鄢陵与接洽自己的大同官员讨价还价。
  
  其人当日便告辞离开,急匆匆往回赶。
  
  数日后,唐相公带着大同朝廷的严正声明回到临安。
  
  得到这个坏消息,大宋君臣顿时乱作一团,再没心思琢磨什么故都东京了,慌忙研究解决淮南东路问题的办法。
  
  徐泽之所以一口回绝了赵宋的买地的乞求,并威胁大同要用兵淮南东路,除了懒得与这帮没眼色的家伙们虚与委蛇外,最主要的原因是其人暂时还需要稳住赵宋朝廷。
  
  原因很简单,大同即将对另一个国家用兵。
  
  这个国家自然不是不久前才笑脸认罚的夏国,而是大同的另一个藩属国——高丽。
  
  就在一个多月前,高丽国都开京城发生了动乱。
  
  其实,高丽这些年动乱不断,内部一直就没有平静过。
  
  但高丽以往绝大部分的动乱,负有对高丽、日本等政权抚慰、征讨、叙功、罚过等事宜之权的黄海都护府都以其国内部事务为由,轻易不会干涉。
  
  这次的情况显然不一样,以至于大同需要暂时稳住赵宋。
  
  高丽之乱的起因,还要从十年前说起。
  
  政和六年(公元1116年),高丽因介入金、辽两国保州之争,而与正在辽东拓展势力的第四方势力——同舟社发生剧烈冲突。
  
  同舟社协助保州守军挫败高丽军队的两次进攻后,徐泽又亲自率兵摧毁了高丽的海军力量,并海路南下攻破高丽都城开京,逼迫其国主王俣签订城下之盟。
  
  从此之后,高丽便彻底失去了制海权,国内事务也被同舟社深度干涉。
  
  随着同舟社的事业越做越大,高丽在徐泽的精妙布局下,逐渐丧失经济、政治、军事和外交的独立权,全面沦为同舟社的附庸。
  
  王俣也算是一代英主,本应该和夏国国主李乾顺一样,文治武功皆有建树,在这百年未有的变局中左右逢源,把握机遇开疆拓土。
  
  但其人不幸遇到了同舟社徐泽,一战输掉了高丽百年国运。
  
  即便如此,王俣也没有就此放弃。
  
  和亲徐泽缓和同丽关系、招安李俊重建海军、借同压豪尝试削藩、出让耽罗岛以请走同舟社势力等等,各种方法用尽,就是为了重新获得完整主权。
  
  可惜,终究是棋差一筹,任凭王俣再如何挣扎,高丽却始终逃不脱徐泽的手掌心。
  
  临终前,其人终于想明白了一切,深感高丽国灭的命运不可避免,有意让世子王楷避位,再择王室旁支继承国主之位。
  
  王俣此举是以出卖高丽国家利益来换取自己血脉的平安。
  
  这显然是一道足以导致高丽内乱的乱命,理所当然地遭到了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李资谦、中书舍人金富轼等重臣的坚决反对。
  
  尤其是国丈李资谦,眼里只有个人的权位,若是外孙王楷不能继位,其人将有可能失去一切权势,更是不愿执行王俣的乱命。
  
  彼时,同舟社正筹备建国,李资谦乃带着高丽世子王楷前往燕京求见正乾皇帝,并请其册封高丽新国主。
  
  王楷继位时已经十四岁,不算太年幼,却因为天性柔仁,意志不坚,应付不了极端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。
  
  李资谦作为国主外祖父和宰相,又有扶立之功,便逐渐把持了朝政。
  
  其人已经位极人臣,却仍不满足,还想更进一步。
  
  为了掌控兵权,李资谦先是以整顿兵马重建高丽军事主权为名,向王楷举荐开京之战后就被王俣闲置的名将枳俊京。
  
  为了牢牢掌控后宫,随时监控国主的动态,李资谦又陆续将自己的三女、四女(实际就是王楷的亲姨妈)进献给国主为后妃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