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69章 叶翦红绡

石晶蓝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三敛果小说www.runsolenergy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陈宫这个人物很有意思。写三国,必然要提曹孙刘。即便是本书这样的,不想提他们的,也不得不提一下。在本书中,曹孙两家,笔墨都不多,对刘备则写得多点。对曹操,既没有褒也没有贬。对孙坚、孙策,则贬了一下。刘备,本来演义已经褒得够多了,但由于近年来时兴反思,民间普遍贬低他,所以本书就褒扬了一下。当然,本书并没有把刘备褒扬为演义中所描述的仁德之君。本书只是说,刘备这个人,要比一般常人要好些。
  三国里面的智者,太多、太多。既然不能照搬三国,那就得有所取舍。有些智者,就不出场了。比如在三国之模拟城市里面,就没有徐庶这个人。这些军师级别的智者,跟郑浑那样的官吏不同。他们一旦出场,就必须要为他们设想一套符合他们身份的行为。因而出场的智者,是越少越好。
  有些书,如三国清等,甚至诸葛亮都没有出场。据说,是因为故事的时间进度。还没有写到三顾茅庐那个时间,就已经统一天下了。于是,诸葛亮就只好当真正的隐士了。其实还真不是。这类书籍本来就是架空了历史的,修改一下年龄,小事一件。如果诸葛亮不出场,那只能说是作者想不出与诸葛亮匹配的行为。
  本书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。那就是大多数架空三国的书籍,里面都有陈宫。这非常有趣。但想一想陈宫在演义中的行为,不由得又觉得这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。这又是为了什么呢?是因为几乎所有的作者都喜欢陈宫。
  ……
  针对读者,有个名词,叫做“代入感”。即指读者把自己当成小说中的主角的那种感觉。据说,穿越之类的小说,就是因为代入感特别强,所以才受到了读者的普遍欢迎。这么说,也是有一定道理的。读者,不是指个别读者,而是指广大读者。既然读者广大了,那么读者的级别就不高了,也跟广大人民群众是一个级别的了。广大人民群众在现实中,会有多大的作为呢?肯定没有。于是,就会幻想假如某种情况下自己会有一番作为。穿越,就是某种情况当中的一种。
  但是,人上一百,形形色色。具体到某位读者,与小说主角相比,其性格和能力就不可能一致了。于是,那代入感又怎么去体现呢?于是,就有人把主角的性格和能力尽量往大众化的方向靠拢,只不过效果依然不是那么理想。其实,阅读小说,代入主角,这是普通读者都会做的事情,与性格和能力是没有多大关系的。譬如武侠小说的读者并不具备高深的武功,但依然不妨碍读者的导入感。
  如果能够找到那么一个人,他的性格与能力正好跟大多数读者相类似,甚至他的经历也跟大多数读者相类似,那又会怎么样呢?千万别说这样的人物不存在。演义中的陈宫,就是这样的人物。在这里,就不要去看百度百科关于陈宫的词条了。这里所说的,百度上面没有。
  陈宫,学有所成,但却没有到达最巅峰。大多数读者是不是这样?是。演义第四回说:“县令熟视曹操,沉吟半晌,乃曰:‘吾前在洛阳求官时,曾认得汝是曹操,如何隐讳!且把来监下,明日解去京师请赏。’”表明陈宫曾经为形势所逼,主动而被迫地,到洛阳求官。大多数读者有没有这样的行为?哦,忘了,这不就相当于参加招聘会嘛。
  第四回又说:“县令屏退左右,谓操曰:“‘汝休小觑我。我非俗吏,奈未遇其主耳。’”其中,“我非俗吏”乃是一种自我评价。大多数读者是不是也是这样评价自己的?
  接下来,陈宫为吕布献策,吕布多数都不听从;这是陈宫的遭遇。大多数读者的遭遇,是不是也是如此?下邳城破,陈宫被曹操俘获,决意赴死;这是陈宫的结局。大多数读者的结局当然不是这样,但心里面想的,却是这样。
  陈宫这个人,很有趣啊。不写他,真对不起读者。这不,本书的陈宫这就出场了。
  ……
  演义中的陈宫,应该算到神人一类,但本书的陈宫就不是神人了。陈宫,就是一个学有所成的书生。跟徐庶不同,陈宫没有什么人举荐,没有拜到什么有名的老师门下。跟诸葛亮不同,陈宫的家境不富裕。哦,且慢,提到家,就麻烦了。还要说陈宫的父母、祖父母、外祖父母等其他亲戚。这咋个办呢?
  顺大牛吧。老虎来了,有大牛去顶。既然大家都不说陈宫家里的情况,本书也不说了。陈宫,字公台,东郡东武阳人。东郡,属于兖州,属于黄巾肆虐之地。陈宫的家里人,就算是被黄巾杀光了吧。
  这么说还不行,因为这涉及到陈宫的年龄。黄巾肆虐是184年的事情,陈宫189年才当中牟县令。在这样的战争年代,独自一个人,存活五年,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。于是,只得修改一下,说陈宫的家人是被黄巾余孽杀的。什么时候杀的呢?当然应该在担任中牟县令之前才行。如果在之后,陈宫就能够庇护自己的家人了。演义中陈宫跟着曹操逃亡,是孤身一人的;说明那个时候,陈宫已经没有家人了。
  因此,本书说,就在陈宫到洛阳求官的那段时间,陈宫的家人被黄巾余孽杀害了。这样,关于家人的情况,就算得到了完满的解释。不过,家境的问题,又跳出来了。
  陈宫的家境应该不富裕才对。这从陈宫的言谈举止中可以得到证明。富家子弟,断不会那么谦虚谨慎。而既然家境不富裕,那又怎么到洛阳求官呢?在这个年代,求官有两条路。一条是地方举荐。陈宫没走这条路,说明其家庭,是没有什么背景的。另一条路,就是到洛阳买官。陈宫走的,就是这条路。或许有人会说,陈宫到洛阳,不一定是买官去的,也有可能是寻求师兄弟们的推荐。但本书尚未发现陈宫有什么师兄弟。因此举荐一说不能成立。相反,如果有师兄弟的话,陈宫就是拜的名师,那牵扯面就大了。故此,还是说买官的好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