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59章 倚楼吟啸

石晶蓝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三敛果小说www.runsolenergy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木筏,这个可以百度。百度百科里还有一张照片。那照片应该是画的。从照片上看,木料非常整齐。而实际遇到的木料则不可能这么整刘。一般,原木开采之后,会送进木材加工厂进行粗加工。而木筏词条的那张照片上的木料,看上去似乎就是经过加工的木料。
  算起来,还是竹子较好。竹子虽然有点弯曲,但竹子能够变形。只要力量够,就能够做成类似于刚才所说的那张照片上的那种整齐的竹筏。不过,木筏的承重量已经是不行了,竹筏就更加不行了。电影《刘三姐》里,刘三姐刚一出场,划的就是竹筏。上了阿牛的贼船之后,刘三姐就不要那竹筏了。
  因而现代士兵就是砍伐的木头。九龙坡这一带的植树造林工作遭到了严重的破坏。先砍的,当然是成材的木头。然后砍的,就有略带弯曲的木头。而且,此时并没有什么木材中工厂。三国时代做家具,倒是会对木材进行加工的。但是,做木筏就不必了,更何况此时做的顺是一次性的木筏,用过就扔的。因此,谁也不会在乎是否做得漂亮。
  但是,安全性则是人人都比较在乎的。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真正的手艺人并不多。辎重营的建立,是建立在南郑那次整编的基础之上的。那一次,统计出三百多手艺人。另有一百左右的空额士兵添入,共四百八十一人。这就是辎重营的基础。
  此时,辎重营是一千五百人的编制。又多出来的千余人,也就是普通的劳力了。其实很多活路并不需要手艺人直接动手。手艺人掌握一下关键技术就行了,其它的由普通劳力去做也是一样的。干的时间长了,普通劳力慢慢地也会掌握一定的手艺。
  这些,是一种道理。一说,读者就知道了。但是,辎重营那些没有手艺的士兵们却不知道。他们就是听用。到底怎样使用他们,由别人说了算。他们只负责听命行事。今天,让他们在辎重营打杂;明天,就有可能把他们派上战场。因此,那些没有手艺的普通士兵在做木筏的时候,就当作是自己使用的东西。这东西,如果做得不好,吃亏的很可能就是自己。
  于是,辎重营在制作过程中,就产生了一点意见。正好,蔡琰来了,他们就把意见提了出来。
  ……
  这恐怕也是女性首领自带的好处。如果是男性首领,恐怕是没有几个人敢提什么意见的。他们提的意见是,后来砍来的木料太不成材了。
  树干的弯曲,那是千姿百态的。并不等于上一根树干弯曲,下一根树干也会作近似的弯曲。就因为这些弯曲,而使得无论怎么编排,木筏上面都会留有很大的空洞。那些空洞,将有可能使上面的人掉下江里。
  本来是有一个解决办法的。那就是,用木板钉上。但木板是怎么来的呢?木板是巨大的原木加工而来的。附近一二十里,稍微大点的树都砍了,根本就没有那种大树了。
  既然士兵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,蔡琰等四人就实地察看了一下情况。情况果真如此。这样的情况不算严重,但严重的是基本无法解决。
  诸葛亮道:“只好在运兵之前,先甄别一下士兵。会游泳的站在孔洞那儿,保护不会游泳之人。”黄月英道:“这是什么主意,闻上去有一股馊味呢。”“嗯、嗯、咳!”蔡琰没能够说出什么实际的话,仅仅起到了打断黄月英的作用。
  其实蔡琰觉得诸葛亮的建议挺好。在目前的情况下,还能怎么办?到更远的地方伐木,怎么运过来?一次性的木筏,存在点问题是自然的。没必要做得那么精致吧。到时候,让士兵注意一点,会水的照顾不会水的,也就是了。
  但是,待蔡琰住声之后,黄月英却道:“向闻孔明自比管仲、乐毅。莫非管仲、乐毅也只能出这种馊主意?”
  ……
  诸葛亮自比管仲、乐毅,很多读者都知道。不过,却不知道管仲、乐毅是谁。三国之前,出名的文臣和军事家有很多,比如萧何、张良、姜子牙等。诸葛亮却偏偏要自比知名度不高的管仲和乐毅。
  诸葛亮是徐州琅邪郡人,从小在那儿生活,十几岁才迁至襄阳。琅邪郡在春秋时期即属齐国。管仲即是春秋时代齐国的著名政治家,被齐桓公任为相国。就是吃人肉的那个齐桓公。
  管仲辅佐齐桓公,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、军事、经济方面的改革,最终成为第一个“称霸诸侯”的国家,功勋彪炳。
  乐毅则是战国时燕国名将。他曾经奉燕昭王之命,联合韩、赵、魏、楚等国攻打齐国,在半年之内连下七十余城池,并一度占领了齐都临淄。因乐毅善于韬略,并指挥若定,故一直为后世称道。但在对乐毅高度信任的燕昭王去世后,其子燕惠王听信国内小人谗言,并受齐相田单“反间计”的蒙骗,对他的忠诚产生了怀疑。于是,燕惠王派出大将骑劫来到齐地,以接替乐毅之职,并命令他回国“述职”。乐毅感到燕王对自己误解极深,用意不善,便只好投奔到了赵国。后来骑劫被田单打败并死于齐地,燕国原先的所掠之城,也被齐军逐一收复。
  燕惠王深悔不该撤换乐毅,但怨恨乐毅不应该弃燕投赵,又怕他趁火打劫攻燕,便派使者去向乐毅致歉,并也责备乐毅不该弃国不归,辜负了与先王当初结下的相知相报之心。乐毅为此写了流传千古的《报燕王书》,向燕惠王表达了他对先王的无限敬仰;认为燕昭王是自“春秋五霸”之后,世上难得的圣明贤君,所以才甘心报效于他。乐毅还在信中,举出伍子胥由被其先王信用,到后被吴王夫差沉江致死的例子,深刻地道明了君臣之间信赖与否的优劣性,也委婉地批驳了伍员不能保全自身的不明智之处。
  在信中,乐毅最后对惠王表白了他的内心世界:“我以为,避免死亡而仍能弘扬先王的不朽功业,是我的上策;身受侮辱诬陷,使先王珍视贤能的英名受损,是我最感恐惧的事情。假如我遭到囚禁或者被杀害,而使敌人在一边幸灾乐祸,道义上,我不可以这么做。我听说,古代君子绝交不出恶声;忠心耿耿之士离开祖国,不为自己辩护而使祖国受到伤害。我虽然没有学识,但我时常向君子学习。我怕您听信了左右臣子的话,不了解被您疏远的人的行为,所以斗胆把我知道的写信奉献给您,请君王明鉴!”乐毅的《报燕王书》,实乃肺腑之言,催人泪下,而发人深省。燕惠王被乐毅的聪明才智和高尚情操而深深打动了,两人也冰释前嫌,重归于好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